黄震刚一上任左先锋,那雷厉风行的劲儿就上来了,首要任务就是整顿军纪。他一声令下,要求左先锋军一刻钟内集合,可没想到,足足过了两刻钟,士兵们才稀稀拉拉地集结完毕。黄震这火“噌”地一下就冒起来了,开始点卯,这不点不知道,一点吓一跳,居然缺了138人。他当即决定,要处罚那些没有请假却缺值的36人。副先锋龙泽君站出来打圆场,说自己带兄弟们喝酒去了,想给大家求个情。可黄震哪肯让步,铁了心要执法,二话不说,亲自上阵,把龙泽君和他手下那三十几人打得服服帖帖。收拾完这事儿,黄震就全身心投入到演练阵形、训练士兵当中,纪律抓得那叫一个严,整个左先锋军在他的整治下,渐渐有了新气象。
在一次偶然的机会,黄震结识了一位学者。学者跟他聊起了学术界的事儿,黄震这才知道,原来在学术的世界里,也有着自己的“规矩”,就像他整顿军纪一样。比如说论文查重与职称评审,这关系到每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。一篇论文,要是查重不过关,那可就没法参与职称评审了,这可把黄震听得一愣一愣的。学者还告诉他,学术期刊分类也很重要,不同类别的期刊,对论文的要求不一样,就好比军队里不同的兵种,各有各的职责和标准。黄震虽然对这些学术概念不太懂,但他凭着自己带兵的经验,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一套逻辑,就像排兵布阵一样,得条理清晰,不能乱了套。
后来,黄震对学术的事儿越来越感兴趣,决定自己也写篇论文。他把自己带兵整顿军纪、训练士兵的经验详细地记录下来,写成了一篇论文。写好之后,他就想找个地方发表。这时候,那位学者朋友又给他出主意,说要先找专家点评一下,看看论文有没有什么问题。黄震照着做了,找了几位在军事和管理方面的专家。专家们拿到论文后,认真研读,从论文的结构、内容到逻辑,都给出了详细的点评。有的专家说他的论文逻辑清晰,就像行军打仗一样,一环扣一环,很有说服力;但也有专家指出,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,比如在阐述某个观点的时候,证据还不够充分。
黄震根据专家的点评,对论文进行了反复修改。修改完之后,他开始研究学术期刊分类,想找一个最合适的期刊发表自己的论文。他发现,不同的学术期刊就像不同的战场,各有各的特点和要求。有的期刊注重理论研究,有的期刊则更倾向于实践经验。黄震的论文既有实践经验,又有一定的理论分析,他找来找去,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的期刊。在投稿之后,他满心期待地等待着结果。